
十七世紀之前,由于沒有白砂糖,人類對于“甜”的體驗始終停留在原始階段,甜點的概念也不甚豐富。在中國,除了時令水果,只有甜酒(醴)和麥芽糖(飴)之類的食品能跟甜食沾邊;在歐洲,大概算得上甜食的只有蜂蜜水和葡萄汁。一直到十七世紀,蔗糖產(chǎn)業(yè)興起之后,人類才開始大規(guī)模食用甜食,經(jīng)過200多年的“甜蜜實驗”,到了十九世紀,“甜點”的概念正式誕生于人類文明中。
法國甜品店的酥皮
所謂“甜點”

在中國的正餐習(xí)慣中,并沒有“甜點”的位置,即便到清朝末期,宮廷內(nèi)改良了很多西式點心,但那些甜食也跟正餐沒有多少瓜葛,只是作為喝茶時的陪襯,所以在中文里,并沒有跟英語“dessert(甜點)”相對的名詞。
當然,英語里的“dessert”也不是原生詞,而是一個借自法語“desservir”的舶來品。1593年左右,法語中首次出現(xiàn)了“desservir”一詞,指的是“收拾餐桌后所吃的”,即飯后甜點。在法國的正餐序列中,一般先出前菜、湯,然后是海鮮、蔬菜和肉類等主餐,吃到八分飽的時候,撤去殘席,端上一道甜點,滿足食客最后的胃口。最后的甜點就是“desservir”。
十九世紀時,相對于現(xiàn)代社會對甜味的放縱,當時英國的甜點其實還有一些保守,比如有人記載1870年左右的英國宴會,正餐享用了七七八八之后,端上的甜點一般會是:小蛋糕、酥皮(pastry)、咖啡等等。
英國對味覺的克制,并沒有影響跟它文化同根的美國。美式甜點始終秉持“盡興”的原則,本著大快朵頤的心態(tài),美式甜點的糖分都比較高,比如蘋果派、布丁、冰淇淋、果凍,還有西瓜、哈密瓜、蘋果、水蜜桃等甜到膩的水果。水果也算甜點
到了十九世紀末期,經(jīng)過歐洲各國的飲食實踐,甜點(dessert)的概念最終形成,這里面其實包含兩層含義:
第一、狹義的甜點。在各種宴會中,主餐結(jié)束后呈上的最后一道料理。雖然每個國家的甜點種類不一,但不外乎蛋糕、酥皮、冰激凌、咖啡、飲料等。很多國家會把水果也當作甜食,所以飯后送上餐桌的水果姑且也算餐后甜點。
第二、廣義的甜點。除了作為正餐后的“片尾曲”,甜點也是獨立的一種點心,就算沒有吃大餐,也能單獨享用。一般來說,廣義甜點包括蛋糕、派、餅干(cookie)、布丁、松餅(biscuit)、酥皮、冰淇淋等等。
牛角包就是酥皮的一種
其實,英國的“下午茶”(afternoon tea)也屬于廣義上的甜點。下午茶一般由紅茶、曲奇、三明治、蛋糕、酥皮等搭配而成。中國茶葉自十七世紀傳入英國,引發(fā)了飲茶熱潮,隨著獲得印度等可以種植茶葉的殖民地,對英國人來說,茶葉不再是進口的奢侈品,逐漸走入了尋常百姓家,所有人都能沒事泡一壺。十九世紀五十年代,英國人的家庭生活普遍都加入了下午茶的環(huán)節(jié),一邊喝茶,一邊吃甜點聊天,成為了英國人社會交往的日常行為。
當然,所有甜點,不管是蛋糕、餅干、酥皮等吃的糕點,還是茶、可可、咖啡等喝的飲料,之所以會成為人類共有的“甜蜜”體驗,這背后要歸功于砂糖的普及。
砂糖的普及
如果沒有砂糖的普及,甜點就不會成為人類的一種飲食文化現(xiàn)象。美國文化人類學(xué)家西德尼·明茨(Sidney Mintz)在其名著《甜與權(quán)力:糖在現(xiàn)代歷史中的地位》(Sweetness and Power: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)中稱,至少在十六世紀前,砂糖還只是歐洲貴族才能享用的高檔食材,與曾經(jīng)的胡椒一樣,稀缺性讓砂糖成了財富與權(quán)力的象征。然而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后,砂糖變得不再珍貴,它變成了普通調(diào)味品,歐洲人從此能以低廉的價格吃糖,從而使甜品變成了普通食物,可以在每一場宴會中出場。
哥倫布對砂糖的影響是間接的,他既沒有發(fā)現(xiàn)制造砂糖的甘蔗,也沒有推動制糖業(yè)的發(fā)展,他只是找到了適合大規(guī)模生產(chǎn)甘蔗的美洲大陸,后來發(fā)生的一切,都源自人類逐利的天性和對美味的追求。
甘蔗的原產(chǎn)地是太平洋第一大島新幾內(nèi)亞,公元前8000年左右,甘蔗突破了島嶼環(huán)境的限制,生長范圍開始向周圍地區(qū)擴展,至公元前6000年前后,甘蔗傳播到了菲律賓與印度一帶。
甘蔗的傳播
公元前2世紀左右,印度哲學(xué)家波顛阇利(Patajali)寫成了《大疏》(Mahābhāya)一書,書中提到了甘蔗汁制糖的信息。砂糖在梵語中寫作“arkarā”,后來這個詞傳到波斯,隨著文化交流,輾轉(zhuǎn)流傳到古代羅馬,最后成為英語中表示糖的詞“suger”。公元八世紀左右,摩爾人統(tǒng)治了阿拉伯半島,他們將甘蔗帶到了地中海沿岸,不過星星點點的甘蔗林滿足不了人們對甜味的渴望,這個時候的砂糖還是貴族的秘密奢侈品。
從十一世紀末開始,歐洲頻繁發(fā)動的十字軍東征,讓西歐騎士們接觸到了砂糖,這些靠戰(zhàn)爭發(fā)了財?shù)奈涫總兒芸毂簧疤堑拿烂钗兜勒鞣S捎跉W洲氣候濕寒,不適合甘蔗生長,歐洲人只能在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群島(Canary Islands)栽種甘蔗,然而這座群島甘蔗產(chǎn)量只是杯水車薪,遠遠無法滿足貴族們對于砂糖的渴望。
后來哥倫布抵達中美洲,那里得天獨厚的熱帶氣候與甘蔗的故鄉(xiāng)十分相似,可以滿足甘蔗大規(guī)模的種植,于是殖民地從尋找白銀的冒險基地,搖身一變成了砂糖的制造工場。
從伊斯帕尼奧拉島到波多黎各島,從危地馬拉到委內(nèi)瑞拉,整個中南美地區(qū)布滿了甘蔗種植園(plantation),來往于新世界和舊大陸的商船,將大部分砂糖都運送到了英國的港口。十八世紀后,砂糖的生產(chǎn)逐漸從奴隸手工制造變成了工業(yè)化生產(chǎn),這意味著砂糖的價格變得更加低廉,它成為了歐洲餐桌上的必需品。

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末,普及后的砂糖進入廚房,幫助廚師們發(fā)明了很多新的食物,如卡士達醬、鮮奶油等等。十九世紀以后,制糖的工業(yè)化與砂糖消費的大眾化,使得甜點翻越了貴族的世界,走入了老百姓的食譜。藉由砂糖的普及,茶、咖啡等飲料和蛋糕、餅干、酥皮等食物就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所以很多歷史學(xué)家、人類學(xué)家把甘蔗稱為“甜點作物”(dessert crops),他們明白,如果沒有甘蔗和砂糖,人類就無法走入“甜味”的時代。
“甜點”的歷史意義
如果要追究“甜點”的歷史脈絡(luò),我們其實可以將其還原成一條甘蔗的傳播路線圖。因為有糖才有甜點,所以最早的甜點自然出現(xiàn)于首先制糖的印度,經(jīng)由古代波斯的持續(xù)改進,甜點進一步西傳,十六世紀西班牙安達盧西亞(Andalusia)的摩爾人將甜點發(fā)揚光大,最終傳到了歐洲,經(jīng)過300年的適應(yīng),直到十九世紀中葉,“甜點”一詞正式進入“歐洲宴會”的概念中,所有人都接受了在主餐之后一定要享用甜點的觀念。

雖然在西餐中,關(guān)于甜點的出場順序有些分歧,比如法式宴會在主餐結(jié)束后上沙拉和奶酪,之后才是甜點;美式宴會會在主餐或正菜之后上甜點;俄式大餐在所有正餐吃完后上甜點。但不管甜點如何出場,它的作用都是相同的,主餐正菜幾乎都是咸味菜,用完餐之后口中凝澀,體感不佳,這時候吃上一些甜點,口中的咸味被中和了,整個用餐體驗獲得了小小的升華,這種給大餐畫上完美句號的體驗,任誰都無法拒絕,所以甜點從出現(xiàn)至今,已經(jīng)過去了200多年,它仍然是歐洲宴會壓軸的“明星”,在可預(yù)見的時間內(nèi),恐怕沒有食物能取代它的位置。
現(xiàn)代甜點
小小的甜點,不僅豐富了人類的飲食菜譜,而且永遠地改變了世界的樣貌。從最開始少數(shù)人享用的秘密調(diào)味料,到最后每個人都有機會品嘗的大眾甜點,砂糖的普及,甜點的出現(xiàn)其實代表了近代文明的成果:隨著生產(chǎn)力的提升,特權(quán)不斷被消解,等級制度對文明的束縛逐漸被打破,人文精神慢慢成為大眾價值觀。人們對于甜點的喜愛,除了味覺上的美妙享受,恐怕也包含著一種精神上的巨大滿足。
參考資料:
《中美洲史》林恩·福斯特
《甜與權(quán)力:糖在現(xiàn)代歷史中的地位》西德尼·明茨
《weet Invention:A History of Dessert》Michael Kondl
《Sweet Treats around the World:An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Culture》T·G Roufs
(本文來源:廁讀大歷史)

北京福潤品源商貿(mào)有限公司
北京市朝陽區(qū)北苑路媒體村天暢園8棟2303室
咨詢電話: 13269929895傳真:+86-10-8467 1238
開車:朝陽區(qū)媒體村天暢園8號樓
地鐵:地鐵5號線北苑路北A2出口直行到路口,浦發(fā)銀行樓上
公交:319,751到北京有色稀土研究所下車或
464路,617路到在大羊坊站下車,往南走到浦發(fā)銀行這棟樓。
京ICP備16039340號-1
微信公眾號
